《黔江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解讀
2021年12月,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印發《黔江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黔江府發〔2021〕67號,以下簡稱《規劃》。)為方便社會公眾全面了解規劃內容,現作如下解讀。
一、規劃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黔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建成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要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和中央治水思路,落實國家戰略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聚焦各種新老水問題,系統解決水安全保障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面提升全區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公共服務需求,為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按照《重慶市水利局關于做好全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渝水規〔2019〕9號)要求,黔江區水利局組織開展了《黔江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深入調研、專題研究、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全面總結評估黔江區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系統分析全區水利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按照“十四五”規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干5年、看10年,謀劃30年”的戰略眼光,提出了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緊扣高水平打造“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的發展理念,擬定規劃項目,明確保障措施,合理制定投資規模。本規劃是指導黔江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時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下面從三個方面解讀全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的有關情況。
二、黔江區水安全保障面臨形勢
(一)鄉村振興戰略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報告明確了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快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加快水污染治理、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水安全保障必須把準新形勢,并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來定位水利、謀劃水利、推進水利,統籌解決好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水環境惡化、水災害頻發等問題。
(二)社會需求變化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老百姓由過去的“盼溫飽”已經走向“盼環?!?,既關注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重視人居環境、高質量生活的改善;由過去防洪保全體系的“求生存”已經走向河湖健康的“求生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由過去脫貧攻堅任務中要求的有水喝、有水用,已經上升到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把握好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個關鍵,正確認識治水主要矛盾變化,更好地解決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多地關注老百姓生產、生活、生態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國家現代化建設對水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報告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系列明確要求。水利部門要充分發揮政府監管作用,完善涉水法律法規,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提高水利管理能力。隨著國家行政機構職能改革,新時期對水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5G通訊、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水利中得到廣泛應用,已進入“智慧水利”的時代,黔江區應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改革舉措、市場機制、科技手段來解決工作中的各類難題,全面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黔江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2025年全區水利發展總目標與黔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與本地區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防洪保安、城鄉供水保障、水生態文明建設、智慧水利建設四大體系具體目標為:
(一)防洪保安體系建設目標。大江大河及重要江河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重點城市和重點澇區的防洪排澇能力明顯提升。全面消除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取得顯著成效,水旱災害風險防范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建設目標。到2025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均下降1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0。全區城鄉供水保障和抗旱應急能力明顯增強,質量明顯改善,新增蓄引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5億m3,規?;┧采w程度明顯提高。
(三)水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目標。河流和湖泊管理范圍基本劃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基本得到保障。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到2025年,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0km2,全區水土流失總治理率達到73%以上,較2020年現狀提高5.1個百分點。
(四)智慧水利體系建設及涉水事務監管目標。完成黔江區水利基礎設施工程安全監測全面覆蓋,水情監測報訊設備覆蓋所有大中型水庫;雨量站、水文站、防洪重點區段、水利基礎設施全面在線監測。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覆蓋各級河長、河長辦工作人員、成員單位責任人以及社會公眾。水工程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水權水價水市場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政府主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
四、規劃項目支撐
構建“一核、三帶、四體系、多節點”的黔江區水利發展總體格局?!耙缓恕?,即黔江區水安全保障發展以建設漁灘水庫為核心,在城市峽谷區內打造長3.5km,最大寬210m的城市生態景觀水體,助推打造“世界罕見、國內唯一”的“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工程建設極大改善了水體水環境,凸顯集“峽、江、山、水、城”于一體,同時有效提升中心城區、阿蓬江“一江四岸”景區的防洪標準,為黔江區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三帶”,即以阿蓬江流域帶、郁江流域帶、諸佛江流域帶三帶為重點,通過重保護、強修復推動黔江區幸福河湖建設,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堅持生態保護與文化產業互融互促,形成以三條流域帶為核心的生態景觀廊道,持續保障人民群眾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健康?!八捏w系、多節點”,即以防洪保安體系、城鄉供水保障體系、水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及智慧水利體系四大體系建設為抓手,統籌開展水源工程建設、中小河流治理、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水土保持、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河長制建設、智慧水利系統建設等,同時對接渝南水資源配置網絡建設,推進鄉鎮骨干水源建設以及大中型水庫前期論證和建設,最終實現大中型水源工程為主、小型水源工程為輔,因地制宜、覆蓋全面的多節點水資源保障體系。
(一)防洪保安體系建設項目包含:規劃開展8項重點河流綜合治理工程,涉及阿蓬江濯水鎮段、馮家街道段、舟白街道段以及太極河、袁溪河、石會河、黔江河、中井河;推進防洪水庫漁灘水庫的前期工作,對黔江區存在病險隱患的各類型水庫開展鑒定和除險加固工作。進行中型水庫、小型水庫、水文設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完成黔江城區防洪排澇工程;編制各鄉鎮洪水風險圖,以城區、重點區為重點,完成超防洪工程設計洪水標準的防御預案;完善無線預警廣播升級、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結合山洪溝治理等工程健全山洪災害防治體系。
(二)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建設項目包含: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及驗收工作,加強重點領域節水,全部區級機關和區級公共機構建成節水型公共機構;開展漁灘水庫、嘉禾水庫、水市水庫、沙壩水庫、新民水庫及白石水庫等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續建羅家堡水源工程、太極水源工程、瓦窯堡水源工程。開工建設茶園水源工程以及陳家寨水庫、甘溪水庫、高坪水庫、黃橋水庫等中小型水源工程;實施楊家坳抗旱應急引提水工程、水田抗旱應急引提水工程、水市抗旱應急引提水工程等3處引提水工程,年引提調水量221萬m3;按照“一改三提”行動要求,實施“三個一批”工程,其中包括黔江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農村規?;┧こ?項以及標準化小型集中供水工程60項,受益人口36.8萬人。
(三)水生態文明體系建設項目包含:全面開展黔江區新城生態水體項目,優先建設2座生態水體,新增水域面積125畝;開展黔江區阿蓬江流域水生態修復與治理項目,包含生態修復和治理工程6項、生態文化產業工程5項;實施黔江區城區水環境整治工程項目,優先建設黔江河三級、五級、六級及城北河一級共3級閘壩1級攔河堰,并分別在城北河、黔江河上游各設置3座攔砂坎;實施黔江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項目建設,開展太極河流域及馬喇河流域水系連通與水美鄉村試點項目前期工作;建設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規劃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
(四)智慧水利體系建設項目包括:構建黔江區智慧水利項目,涵蓋水利工程實時安全監測、運行分析、日常操作規程、巡檢養護、廠站網一體化調度、績效考核等業務的示范平臺建設。集成洪水風險圖編制成果,對接黔江區大數據中心,形成共同參與問題處理的信息共享平臺。
經統計本次水安全保障規劃共籌劃44個大小項目,總投資144.04億元。其中“十四五”期間投資33.23億元,占估算總投資的23%。其中防洪保安體系建設匯總投資3.81億元,占比11.47%;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建設匯總投資21.50億元,占比64.70%;水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建設匯總投資6.36億元,占比19.14%;智慧水利體系建設匯總投資0.05億元,占比0.15%;其他項目匯總投資1.51億元,占比4.54%。規劃實施后,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將更加完善,涉水事務監管將更加有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可更好支撐我區實現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全市“一區兩群”目標的順利實現。